【13】但天之戮民吾与汝共之的说法耐人寻味。
《山海经》中从西北高山到东海神山,到处都有黄帝,这就是证据。当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完全去宗教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西周春秋五百多年,一直到战国时代初期,这一过程才最终完成,中国才成为一个世俗化国家。
28炊具、酒具、乐具用以殉葬祭神,故亦均被视作礼器。27《左传》记录了许多这样的案例,《论语·八佾篇》记载鲁国公卿季孙氏也用天子礼乐八佾。《大司乐》定型于周代乐官之手,而周代天下很大,国土辽阔,邦国众多,有本家之国、亲戚之国、蛮夷戎狄之国,所以周代乐教理论增加了协和万邦的政治功能。可参阅《礼记·明堂位第十四》。魏文侯问子夏,为何自己只喜欢新乐,不喜欢古乐,子夏说古乐才是德音治世之音;新乐则是乱世之音甚至亡国之乐,有国有家者不应喜欢亡国之音,而应喜欢德音治世之音。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鲁侯奔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类已经成为非常正常的现象,田氏代齐甚至在齐国政坛和国际社会没有引起任何大的反应,说明诸侯的政治地位下降得非常厉害。《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所谓郁郁乎文哉的文就是以西周以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秩序。
(《论语·颜渊》)以上两段话中的文,对应着质野史。(《论语·述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了先行后文,文,行,忠,信则反之,是先文后行。子安宣邦,2017年:《孔子的学问:日本人如何读〈论语〉》,吴燕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两汉儒家学者认为是孔子整理了六经。
而朱熹将焕乎其有文章的文解释为礼乐法度(参见《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泰伯》),则较为确切。西周春秋时期围绕、聚焦于德礼的思想史料屡见不鲜。
仁看不见,但要通过文才得见,要通过文教、礼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真正地实践。《周易·贲·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论语·学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所极力强调的仁倘若不诉诸具体的社会伦理实践就无法落实,行则是具体的德行实践,包括孝悌忠信等。
李泽厚,1985年:《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能文则得天地,天地所昨,小而后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四教之首的文当指贯彻了仁的内在价值的文教、礼文。
2后世儒者复井田再到晚近时代的相关实践,却滥用了均之意。孔子在谈及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时,对治理不归服的远人提出了修文德以来之(同上)的方法,这是针对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同上)的社会状况而言。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再有: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这两段话,崔述《洙泗考信录》认为似一时之言,而记者各记所闻。实际上,从礼乐文明角度理解和把握孔子所说的文,既重要又合理,因为孔子时代前后的文需要进一步追溯到西周初年以来的制礼作乐,长达数百年礼乐文明才是理解文的深刻历史背景。
然而,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德礼体系行将就木。综上,早期思想史中的文不仅指礼文、仪式、德行,同时更被赋予某种内在价值和精神气质意义【5】,只不过西周春秋时期的文依附于德,而《论语》开创了仁礼互动的新生面,从而为文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论语·颜渊》)这句话表明仁礼之间的关系乃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文王质文,故天昨之以天下。总的来说,孔子所谓礼,基本上继承了西周春秋以降的一般观念,不出传统思想的范围。《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
如果说《易传》是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学的思想遗产,其内容正是推拓、深化了儒家哲学天人之际的视野和理论。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儒林传》)8《易传》始言文明,例如天下文明(《周易·乾·文言》),文明以健(《周易·同人·彖》)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周易·大有·彖》)文明以止,人文也(《周易·贲·彖》)内文明而外柔顺(《周易·明夷·彖》)。
(参见《史记·孔子世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艺文志》),则概括了儒家学派的特征,精准地指出了儒家学派以六经为经典依据、以仁义为思想宗旨。他说:更重要的是,它也很准确地点出了诸子百家兴起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参见郑开,第84—87页)春秋时期的礼已经被明确赋予了抽象的价值涵义,被认为是德目之一。如刚毅木讷温良恭俭让等就是具体语境下仁的体现。孔子似乎很少讨论较抽象的性与天道等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杨伯峻,1980年:《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也就是说,人文秩序与天道法则间存在某种隐秘而内在的关联。《马王堆帛书周易·要》称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张政烺,第160页)。
在孔子看来,先王(圣人)之道寓于经典之文,礼乐之文则贯彻着仁的精神价值。黄怀信对《论语》与孔子之道的详细分析中专门在上篇词义篇‘文下篇思想概念篇‘文与‘行中讨论了《论语》中的文(黄怀信,第134—136、246—247页)。
关联以上,《论语》中出现了以下两条:子曰:‘文,莫吾犹人也。借助这些概念,《易传》打开了哲学思考的空间。早期思想史料中的文,哪怕只是残篇断章抑或只言片语,都源于先民真切生活经验和深邃思考,皆为反复抽精取华、淬炼提纯的产物。(《庄子·天道》)亦曰: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告诫子贡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为政》)孔子看来,三代之间的礼制虽有变化发展,也有很强的连续性,周礼更是后出转精,为三代礼乐文化的高峰。犹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在孔子看来,周文继承发展了前历史文化而推陈出新,堪称郁郁乎文。(同上)这种作为诸德之总名而涵盖、包容诸德的文可谓全德,具有非比寻常的方法论意义。